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與亮點
本校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依「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」、「發展學校特色」、「提升高教公共性」及「善盡社會責任」四大面向重點成果簡述如下:
壹、教學創新精進:
一、教師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:從制度面修法鼓勵,主持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師每學期至多可減授鐘點2小時,107-113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共申請155件,通過78件,平均通過率50.3% (全國平均值43.9%)。
二、創新創業競賽團隊:學生參加113年「第29屆InnoServe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」成績亮眼,該賽事國內外131所院校,共1,623隊、8,289人次參賽,本校榮獲「亞洲﹒矽谷3.0智慧聯網創新組」第一名及「資訊應用組(IP8)」第二名。
三、跨域合作亮點:生資院與電資院合辦「AIOT智慧物聯網於精準健康、智慧農業與智慧醫療之應用雙邊座談會」,組成教師社群,開設如「智慧物聯網於農業及高齡產業之應用」、「智慧農業在作物產銷之應用」等課程,生動系、資工系教師跨域合作以「以智能化影像技術建構精準預測母豬發情及動情週期之管理系統」通過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。
四、跨校聯盟課程:本校參與「SCoT四校聯盟」、「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(TAICA)」及「食、健幸福聯盟」,開設跨校跨域課程,。未來本校將加入「臺灣國立大學系統」(NUST),「SCoT四校聯盟」也將擴大為9校合作之「臺灣城市大學平台」,共享跨校教研資源。
五、學生成功創業案例:「魚仔青」線上魚舖,以網站與line社群,成為連結漁民與消費者的平台;「洋樂海藻股份有限公司」,以海藻培育為主軸,活化部落中廢棄魚池,推動海藻養殖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;「提栮生技股份有限公司」,運用原民作物與乳清蛋白結合,開發出健康、低糖、高營養的創新飲品。
六、教學升等機制:在教學支持系統建置下,透過教學增能、教學補助及教學輔導三面向措施,提供教師友善教學實踐的環境,並鼓勵教師以教學實踐研究軌道進行升等,109-113年累計6人通過。
七、學習規劃輔導:以一對一的學習規劃會談,協助學生自我覺察,釐清學習目標,探索校內外學習資源。主要諮詢議題以「生涯規劃」及「升學就業」為大宗、次要為「修課問題」及「轉學轉系」。
八、強化師生國際移動:參與海外移地教學、研習、學術性活動、國際志工、學海系列等國際性活動人數,從125人提高至207人,成長近2倍。
九、營造校園國際環境:硬體方面,完成穆斯林祈禱室認證啟用、語中世界地圖牆面建置、國際交流驛站櫃體優化、完善增購招生設備。軟體方面,完成與外籍生權益最高度相關之學制/法規/補助要點英譯6件、參與國際探索文化交融活動人數由1087人增加至1216人,大幅超越預設值。
十、創新推動雙聯學制:邀請姐妹校師資蒞校擴充雙語課程參與人數自177人增加為192人。
貳、善盡社會責任:
一、資訊志工在地服務量能:噶瑪蘭資訊志工團隊於民國95年從宜蘭農工專科成立至今,秉持著大學生應為地方鄉里服務的精神,從事資訊傳播與服務,致力於促進文化觀光、產業與學習資源發展、縮短偏鄉弱勢資訊落差。社會責任實踐參與學生人次共計459人,服務人次達1,494人,無論從學生、社區長者或是企業的回饋,在在皆顯示服務成效良好。
二、在地文史保存與推動:成立「宜大記憶庫」收藏百年校園記憶,並結合校園中噶瑪蘭文化廊道、萬斌廳考古遺址展示,以及十處舊址解說點,整座校園變身一座無圍牆博物館。此外,與文化局合作打造「宜蘭農校遺址文物數位展廳」系統,將噶瑪蘭生活情境完整於線上呈現,為宜蘭地區考古推廣之創舉。
參、產學合作連結:
一、推動全職實習:媒合校外實習機會,提升校外實習人數,111學年度校外實習人數為254人,比例5.67%,112學年度提升至289人,比例為6.59%,並攜手21家企業推動全職實習合作計畫。
二、輔導青年創業:112-113年協助學生克服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,提升創業成功率,培育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人數232人,輔導學生團隊申請政府補助計畫45件,申請為新創公司件數共3件。
肆、提升高教公共性:
一、建置獎助學金諮詢平臺:提供個別化服務,評估身分別、經濟狀況以及特定條件,提供學生據以申請較優渥的獎助學金之資訊,112-113年協助累計485人次。
二、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成效優異:在課業方面受補助生平均學業成績81.31分,表現優於一般生74.14分;受補助生應履行參加職涯講座總場次174場,實際參與職涯講座271場,達成比例155.7%;受補助生應履行服務總時數400小時、實際執行總服務時數1,265小時,達成比例316.3%。